近日,賓州鎮閉村芋頭進入豐收季。采摘工人穿梭在田壟間,將一個個飽滿碩大的芋頭從泥土中拔出,接連清理裝車,豐收氣息撲面而來。
種植大戶吳永泉望著眼前的豐收景象,滿臉喜悅。2016年,他從事蔬菜批發時敏銳捕捉到芋頭種植商機,在積累一定技術經驗后,于2019年正式投身芋頭種植。采訪中他告訴記者,為保障豐收,堅持采用“兩年水稻 + 一年芋頭”的輪作模式,通過科學輪作減少病蟲害,為產業穩定發展筑牢根基。
吳永泉說,他家的芋頭通常是每年的11月或12月份開始種下的,第二年8月份可以采收。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種一季水稻,不允許的話,就種最后一季玉米套種紅豆,種兩年水稻再種一年芋頭,每年都這樣。
經過多年深耕,吳永泉的芋頭種植規模已擴展至200多畝。廣闊的種植基地不僅帶動了產業發展,更成為附近村民的“就業站”,種芋頭或拋秧的忙碌時節,每天有50名至60名村民在此務工,實現家門口就業。而在每年的五、六月份,便有收購商提前到田間考察,看中品質后當場交付定金,為銷路提前“上鎖”。
從科學輪作保障產量,到規模化種植帶動就業,再到穩定銷路護航收益,吳永泉的芋頭產業已成為閉村鄉村振興的鮮活注腳,讓“土疙瘩”真正變成了富民增收的“金疙瘩”。?(陳琪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