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筆者當年在村子的露天電影院觀看過無數場電影,從黑白到彩色,從國產到進口,涵蓋了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拍攝的各種影片,從懂事開始一直看到初中畢業,時至今日,筆者尚能清晰地記起許多當年經典的國產電影片名及相關情節:《白毛女》《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董存瑞》《平原游擊隊》《上甘嶺》《英雄兒女》《鐵道游擊隊》《永不消逝的電波》《英雄虎膽》《柳堡的故事》《冰山上的來客》《我們村里的年輕人》《五朵金花》《祖國的花朵》《艷陽天》《紅燈記》《沙家浜》《閃閃的紅星》《海霞》《洪湖赤衛隊》......還有一些經典的外國進口電影,諸如《多瑙河之波》《百萬英鎊》《流浪者》《大篷車》《火車司機的兒子》《買花姑娘》《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等等。
當年的露天電影院也曾發生過一些有趣的故事。
每逢有新片“大片”放映時,露天電影院總是人滿為患、水泄不通,如觀者稍有懈怠姍姍來遲,就很難找到方寸立足之地,于是有人急中生智,突發奇想地繞到幕布的背后觀看“反電影”,幾個人坐在魯江大堤的草地上正對著幕布的反面俯瞰式靜靜地觀賞電影,任憑清涼的夜風吹拂臉龐,顯得無比的愜意和享受。筆者也曾出于好奇觀看過“反電影”,由于年少喜熱鬧,“反電影”只看了一次便再也沒有了下文,總覺得看“反電影”的感覺怪怪的,很不過癮,好像總有那么一點違反人類自然天性之嫌疑。
這里不能不提一下當年那部非常有名的朝鮮進口影片《賣花姑娘》。當年放映《賣花姑娘》時,露天電影院鴉雀無聲,每一顆在場的心靈,無論柔軟如棉,抑或冷若冰霜,無不被影片中那位賣花小姑娘的悲慘遭遇所深深地震顫,影片放到高潮之處,伴隨著悲傷的背景配樂,偌大的觀眾席上,女人們眼淚汪汪,有的用手帕,有的借助衣袖,不斷擦拭著很不爭氣源源不斷地涌出的淚水,因悲慘的情節瞬間擊潰心靈深處那條敏感而脆弱的神經,個別女人精神竟然一度崩潰而放聲痛哭,似乎找到了一個最佳渠道將積壓已久的痛苦和委屈隨著淚水盡情地傾瀉出來;男人們則神情肅穆,一言不發,眼眶泛紅。《買花姑娘》在我國那個年代風靡一時,其引起的巨大轟動效應一點也不亞于之前和最近熱賣的《戰狼》《長津湖》《流浪地球》等國產大片,不難想象,該片當年收獲了我國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不知多少傷心的眼淚。
如果說小孩都喜歡戰爭片、女人都鐘情于言情片的話,那么“敵特片”絕對算得上是那個年代中國男人們的最愛。每當放映諸如《跟蹤追擊》《羊城暗哨》《英雄虎膽》《黑三角》之類的經典“敵特片”時,男觀眾們無不屏住呼吸、雙眼全神貫注地盯著幕布,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微的情節,吸引他們眼球的并非那些扣人心弦、令人神經緊繃的情節,而是片中的那些女土匪、女特務們迷人的形象。那些“女壞蛋”雖然陰險狡詐、心狠手辣,但個個都長得不但皮膚白皙、臉蛋俊俏、身材凹凸有致,而且風情萬種、嫵媚迷人,實在能令男人們眼界大開、荷爾蒙急劇飆升。在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經典影片《英雄虎膽》中,由著名演員王曉棠扮演的漂亮迷人的女特務阿蘭小姐令觀眾最感興趣、最為著迷,被封為“中國第一女特務”,尤其是阿蘭小姐在影片中所跳的那段時髦的倫巴舞經典片段,至今仍為包括筆者在內的廣大觀眾所津津樂道。一句話,當年“敵特片”電影里的女特務們實在是太漂亮、太迷人了!
除了在本村觀看露天電影外,當年我們一眾小孩還經常徒步“殺”到鄰近的高寨村、樂村、竹匠村、大莊村、新村等村觀看電影,最遠曾去到離我們魯班村十多里的大林村。記得有一個晚上,當我們在外村看完電影返回到村前時已是月黑風高的半夜,伸手不見五指,正當大家小心翼翼、戰戰兢兢摸黑走路時,突然有人大喊一聲“快跑,鬼來了!”頓時大家被嚇得魂飛魄散,撒腿就跑,回到家關上門后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驚魂難定。
一九八五年高考,當時就讀于賓陽高中的筆者很幸運地被廣西師范大學錄取,一向厲行節儉的父親破天荒自掏腰包,請全村的父老鄉親在村里的李氏曬谷場連看了兩晚的露天電影。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隨著室內電影院在全縣各鄉鎮的普及,曾經輝煌一時的露天電影院日漸式微,風光不再,到了九十年代基本上就銷聲匿跡了。
時光飛逝,轉眼間多年過去。如今,我們這幫年過半百的發小們逢年過節時經常不定期的小聚,一起喝茶抽煙,每當談及當年一起觀看露天電影的那一樁樁往事,大家都忍俊不禁、感慨萬千。
在那個物質十分匱乏、娛樂方式極為單調的年代,露天電影院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荒漠的心靈得到了極大的滋潤和無比溫暖的撫慰。
孩提時代的露天電影院以及那個純真年代所呈現出的每一個獨特的幸福瞬間確乎已經變成久經時光沖刷而最終沉淀于歷史長河里的一塊塊美麗無比的鵝卵石,并隨著歲月的流逝,愈發變得光滑而明亮。(李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