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浪潮下,我縣以創新為引領,通過“政策支持+服務保障”“技術變革+共享工廠”“本地供給+本地應用”“產教融合+實訓操練”四位一體模式,加速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目前,全縣已培育4家廣西智能工廠示范企業、7家數字化車間,6月27日啟用的南寧(賓陽)立德機器人生產基地更以“廣西首個焊接機器人項目”身份實現產品交付,預計年產值突破10億元,為縣域經濟轉型升級注入強勁動能。
政策賦能:全流程服務護航產業落地。我縣立足區位優勢,主動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研究制定《賓陽縣“人工智能+制造”行動方案(2025—2027年)》,明確硬件產業壯大、人工智能賦能、產業生態優化三大方向,推出11項具體措施。成立人工智能工作專班,推行“一企一策”服務機制,推動立德機器人項目從簽約到投產僅用130天,并指導企業申報自治區“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爭取最高150萬元技術成果轉化獎勵。
在區域協同方面,我縣引導企業融入平陸運河經濟帶建設,推動立德智能焊接機器人應用于馬道樞紐雙線船閘人字門制作等關鍵工程,助力打造“標桿工程”。目前,相關設備已完成超2000米焊縫作業,質量合格率達100%。
技術破局:共享模式重構行業生態。南寧(賓陽)立德機器人生產基地母公司——深圳立德機器人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分布式驅動控制系統與 AI 視覺焊接集群技術,融合數字孿生與深度學習算法,實現焊接零缺陷,破解了船舶制造行業諸多難題,相關智能焊接機器人已廣泛應用于大型船舶制造業。在融合發展方面,探索智能機器人在多領域應用,與廣西晶飛能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聯合建設“廣西低空人工智能機器人 + 光能創新中心”,推動低空 AI 機器人在多領域研發應用。此外,還推出機器人共享工廠模式,船舶工廠購買智能焊接服務,立德提供機器人、技術與服務,工廠僅需提供場地,無需承擔設備購置、人才培養及運維成本,該模式獲船舶制造企業廣泛認可。
鏈式發展:縣域經濟內生動力激活。我縣構建“本地供給+本地應用”閉環生態。上游環節,推動立德機器人與岑科電子、華芯振邦等本地企業合作,年采購核心部件超3000萬元,并聯合研發國產激光雷達替代方案。下游環節,通過供銷對接會促成廣西威爾森環保等企業采購智能焊接機器人,技術團隊已啟動5家企業的智能化改造。數據顯示,全縣人工智能產業鏈關聯度提升至65%,形成“研發—生產—應用”協同格局。
人才筑基:產教融合培育新生力量。依托南寧市智能制造產教聯合體,我縣推動政校企共建培訓基地,開發《工業機器人運維技術》等8門課程,引入企業導師參與教學。首批100名定向生已完成理論學習,進入企業實訓,30%已獲企業預定。投資2000萬元的智能裝備實訓中心配備焊接機器人工作站等設備,可同時滿足200人實操培訓需求。該中心獲批為中國船級社廣州分社指定認證中心,可開展5個工種的職業技能鑒定,預計年培訓500人次。此外,立德機器人與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學會簽署合作協議,在技術交流、人才培訓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已聯合舉辦3期技術研討會,吸引200余名專家參與。
從政策支持到技術突破,從鏈式發展到人才培育,我縣正以人工智能為支點,撬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躍遷,一場由“智造”引領的產業變革正在這片熱土上蓬勃興起。(曾德好 ?宋 樂 ?徐麗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