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陽酸粉,原始名為“賓州酸粉”,以其地方特色民間風味聞名八桂大地。
賓陽酸粉作為冷盤小吃,粉質雪白柔滑幼嫩;配菜有叉燒、炸波柔、炸牛肉巴、炸灌風腸、炸花生黃豆等,淋上酸甜爽口的汁料,面上放置幾片清脆的酸黃瓜和少許紅辣椒末,色香味俱全,令人見之垂涎欲滴,先下箸為快。遠在宋代就有傳:“賓州酸粉,酸甜爽口,解饞下酒,一醉方休;飽食不膩,醉食解酒,祛邪去災,回味永久。”時至今日,改革開放后,社會上也有傳:“到賓陽不吃賓陽酸粉,是人生一件遺憾事。:”賓陽酸粉進我口,就是我的美享受。‘還有民歌唱道:“賓陽酸粉史悠久,地方風味奉享受,酸甜爽口食不膩,解饞下酒醉方休。”
賓陽酸粉歷史悠久,且與宋代“狄青三鼓奪昆侖”息息相關。其時,廣源州儂智高立“南天國”自稱仁惠皇帝反宋,宋朝廷即派樞密副使狄青征儂。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正月初八,狄青暨余靖‘孫沔統率官軍士丁三萬一千人抵達賓州,按其妙計行事,當日即責令賓州知州陳東美備糧五百擔(五萬斤)與“大宴三天”之菜肴。并宣布軍中休息十日,整肅軍紀,元宵節前后“大宴三天”。軍令如山,忙壞了賓州府,急壞了城隍腳下數十名師廚。他們苦心了解,雖則略知京都汴梁(開封)城有甜、酸、香菜點,解饞的“熘魚焙面“、”“淹生軟面”、““桐皮熟膾面”等,然而均為北方風味面,而賓州遠在南方,哪來北方面食?說來也是急中生智,逼石生火,南街一位姓關的師廚提議道:“何不妨以粉代面,制出賓州酸粉交差?!”一燈能滅暗,一智療忙愚,心急如燎的師廚,鐵定五日內,按汴梁人甜、酸、香的特點,改革賓州粉,磨蒸出雪白幼嫩柔滑的蓋粉,精心炸制膾炙人口的腸肉,調好酸、甜、香汁料……,功夫不負有心人,天遂人意地創制出了“賓州酸粉”。精疲力竭的師廚們一嘗,全都感到酸甜爽口,心曠神怡,精神抖擻,疲憊全無了。于是,眾人心花怒放,正月十四日一早,就將一壇壇賓州米酒,一擔擔賓州酸粉,元宵水丸糍,雞鴨魚肉美味佳肴,送至太守圩狄將軍營帳中。元宵晚的大宴上,廣西南東路安撫使孫沔勸酒說:賓州之菜肴甚豐,賓州酸粉,酸甜爽口,解饞下酒,一醉方休。“于是賓客盡興,先飽為福,交口稱贊:“賓州酸粉,飽食不膩,醉食解酒,祛邪去災,回味永久。”眾官軍將領直吃合至拂曉,原來,這都是狄青用計,有意做給儂智高派來的密探看的。如今騎兵飛報“狄青三鼓奪昆侖”矣。對此,樞密副使、廣南宣撫使狄青將軍,曾撰聯曰:“廣南可通大宋江山歸一統;圣明無事元宵晚景醉三軍。”“醉三軍”就是指元宵“大宴三天”,食“賓州酸粉”等美味佳肴這一盛事的。從此賓州酸粉歷經宋元明清四個朝代,久盛不衰。至1912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建立民國,賓州易名為賓陽,賓州酸粉隨之易名為賓陽酸粉。
賓陽酸粉,是對賓州酸粉“去粗取精,推陳出新”,美益其美,精益求精,因而名聲遠播。1933年夏間,廣西大學校長馬君武自梧州驅車往南寧要白崇禧如數撥給西大經費,完成任務后驅車返回途經蘆圩時,特定到中和街高足馬星云家探訪,馬家以賓陽酸粉招待,馬校長吃后稱贊說:“賓陽酸粉,好吃,好吃,真是名不虛傳。”馬君武是個見多識廣的人,常進出廣州,東渡日本,橫貫歐洲,品嘗了不少中外飲食品,他稱贊賓陽酸粉好,可見賓陽酸粉之出格。
事后,民歌傳唱道:“賓陽酸粉史悠久,地方風味奉享受;酸甜爽口食不膩,解饞下酒醉方休。”
1990年,在南寧舉行的全國第四屆民族運動會,賓陽酸粉被指定參加食品小吃一條街展銷,由于其風味獨特,運動會期間每天早上8、9點鐘眾多食客排長隊等候品嘗,會后統計平均每天售出七百多斤。1995年,在南寧南方大酒店舉行的全區名菜、名點、名小吃評比活動中,賓陽酸粉榮獲“優秀小吃”稱號,2000年,又被授予“名小吃”稱號。
賓陽酸粉制作工藝講究而復雜:
一、磨漿及蒸制:要精選上好二春米,經24小時泡浸并淘洗。磨漿要用土制的石磨(機器磨制的米漿粗糙不幼嫩),米漿要經過7天反復的漂漿,漂漿期間要根據氣溫的不同進行不定時的換水。蒸制則采用大鐺木蓋浮托蒸法,蒸熟一條折疊一條并抹上一層花生油。
二、制作配料:配菜有叉燒、炸波肉、炸牛肉巴、炸灌風腸、炸花生或黃豆并腌制新鮮黃瓜。
三、煮鹵水、調糖醋:將陳皮、八角、蔥條等十多種香料用紗布包好,加水、鹽、蠔油味精等加溫煮制鹵水。再用糖、鹽、米醋調制糖醋至酸甜適口。
切好米粉放在碗內,將切好的叉燒等配料平攤在米粉上,再放引起鮮紅的生辣椒和蒜茸、香菜,澆上鹵水以及糖醋,加些花生油,一碗爽滑可口的賓陽酸粉就可擺在你的面前了。